北京边塞诗习题集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边塞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017秋•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雁门太守行
唐 张祜
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灯前拭泪试香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轻步行走声。②鱼金:指紫金鱼袋。
③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二.诗歌阅读(共5小题)
2.(2019•门头沟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出塞作【1】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2】,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3】。
注释:【1】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2】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3】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描绘出两幅生动传神的塞上风俗画,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
C.颈联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暗示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D.尾联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诗中运用“护羌校尉”、“破虏将军”典故,写出唐军的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7秋•海淀区校级期末)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为“笔端点染,遂成奇彩”。 请对诗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进行赏析。
4.(2018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出塞》,回答下列各题。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诗歌第二句紧承上句,暗示 ,表现出诗人对 的深厚同情。
(2)在诗歌三四句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5.(2018•大兴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①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②,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①“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②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诗人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战士形象突兀地展现给读者。
B.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愈发增加了战士立功的热望。
C.“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写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将战士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
D.本诗前半部分渲染了勇士征战的宏阔悲壮场景,为结尾嘲笑一味读书的文人作铺垫。
(2)盛唐的边塞诗总体呈现一种阳刚之美,体现了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下列诗句不属于阳刚之美的一项是
A.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B.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C.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陈陶《陇西行》)
D.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祖咏《望蓟门》)
(3)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塞下曲》表达情感的异同。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霍嫖姚: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曾被封为嫖姚校尉,后也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6.(2017•房山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①。
【注释】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朝驿使发”,所以征人的妻子要连夜“絮征袍”,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
B.“一夜絮征袍”领起下文,暗含一个“赶”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忙碌和焦急。
C.一个“冷”字,生动传神,既写出“一夜絮征袍”的艰难,又暗示了连夜絮征袍的内因。
D.从全诗看,剪缝完成前女主人公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
(2)“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两句,以环境的“冷”衬托人物的心情。下列诗句不属于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一项是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李白的这两首《子夜吴歌》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边塞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017秋•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C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雁门太守行
唐 张祜
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灯前拭泪试香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轻步行走声。②鱼金:指紫金鱼袋。
③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A.“交战双方力量悬殊”错误;第二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并未体现力量悬殊。
(2)A.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能得到重用的期许。
B.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C.无典故。
D.运用向秀写的《闻笛赋》与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旧散佚,亲朋凋零,物是人非的感慨。
故选:C。
(3)李贺的诗描写了角声、鼓声,“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战前军容,“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战中行动,“塞上胭脂凝夜紫”“霜重鼓寒声不起”等战场悲壮场面,表达了战士们为国效力,奋勇杀敌的决心。张祜则写了月光、沙漠、更漏声、酒的凄凉景象,表达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深重苦难,体现作者对将士和百姓的同情,自然也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之意。
答案:
(1)A。
(2)C。
(3)李贺的诗描写了战场的悲壮、我军将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借助黄金台的典故,表达战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而张祜的诗则描写了自己在古战场所见凄凉之景,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不得归之情,家中亲人思念征人,而征人已“骨成灰”,展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反战情绪。
(答案仅供参考)
《雁门太守行》李贺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诗歌阅读(共5小题)
2.(2019•门头沟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出塞作【1】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2】,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3】。
注释:【1】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2】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3】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描绘出两幅生动传神的塞上风俗画,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
C.颈联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暗示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D.尾联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诗中运用“护羌校尉”、“破虏将军”典故,写出唐军的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B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和情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诗歌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对诗意的理解,逐项认真排查,确定正误。
(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寻找有无典故的运用。
(3)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要基于题干评论文字分析本诗的表达特点。
【解答】(1)C.“朝乘障”“夜渡辽”,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
(2)A.“东山谢安石”说的是谢安。谢安是东晋太傅,安石是他的字。C.“燕然未勒”引用了窦宪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D.“霸王”指的就是楚霸王项羽。
(3)题干把诗歌分成两部分:前四句和后四句。解答时要分析出诗歌是如何表现“兴高采烈,如火如锦”的,这首诗反映战斗情况,用了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
答案:
(1)C
(2)B
(3)“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指前四句用“驱马”“射雕”写出敌人勇猛善战,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指后四句写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运用对比手法,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赏析:
《出塞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前两句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五六句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末两句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点评】边塞战争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如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一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3.(2017秋•海淀区校级期末)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为“笔端点染,遂成奇彩”。 请对诗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进行赏析。
【分析】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注意遣词造句、意象选取、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等角度分析。
【解答】从意象的角度“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从意境的角度,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分析把握。
答案:
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弯弓之影、剑光似花,又以飘移闪烁之势,令人想见塞下将士杀敌之迅猛。月随弓影,霜拂剑花,着一“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营造了壮美奇绝的意境。
译文: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赏析: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
尾联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点评】鉴赏诗歌表达效果题的答题思路:一、结构上,作用有照应上文、引出下文等;二、手法上,从描写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入手,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2018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出塞》,回答下列各题。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诗歌第二句紧承上句,暗示 边防战事多 ,表现出诗人对 久戍边关士兵 的深厚同情。
(2)在诗歌三四句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未还”突出战争紧急,战事之多,这一句集中鲜明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戍守祖国边防战士的无限同情。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答案:
(1)边防战事多 久戍边关士兵
(2)①三四句直写古代名将李将军当年之威,②一方面表达对李将军的景仰,③另一方面抒发巩固边防、保卫国家的豪情。④另外,语带讽刺,还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2018•大兴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①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②,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①“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②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篇二句,诗人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战士形象突兀地展现给读者。
B.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愈发增加了战士立功的热望。
C.“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写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将战士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
D.本诗前半部分渲染了勇士征战的宏阔悲壮场景,为结尾嘲笑一味读书的文人作铺垫。
(2)盛唐的边塞诗总体呈现一种阳刚之美,体现了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下列诗句不属于阳刚之美的一项是C
A.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B.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C.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陈陶《陇西行》)
D.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祖咏《望蓟门》)
(3)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塞下曲》表达情感的异同。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霍嫖姚: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曾被封为嫖姚校尉,后也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
【解答】(1)D.“大笑”四句是表现勇士靠战功“得成功”的豪迈与得意,并非真正“嘲笑”文人。
(2)C.从“伤离别”“孤魂哭”可知,此项内容是表现边塞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所以与题干中所提到的阳刚之美无关。
(3)高适这首诗前半部分描写了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了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是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万死不辞,要成为描像麒麟阁的立功之臣,并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会读经书,不能真的杀敌报国,可叹这些文人参不透这点的话只会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本诗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而李白这首诗则是展现出战士杀敌,最后的奖励却只给将军一人,表达出对普通将士的不平。
答案:
(1)D
(2)C
(3)相同点:通过英勇作战来赢得功名的豪迈之情(或都表达了出征时的昂扬自信,作战时英勇杀敌的豪情,战后赢得功名的渴望)。不同点,高诗表达了终获功名和荣耀的得意与豪迈之情;李诗表达了勇敢征战后荣誉奖赏只给将领一人,不能遍及战士的不平与讽刺之意。意思对即可。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6.(2017•房山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①。
【注释】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因为“明朝驿使发”,所以征人的妻子要连夜“絮征袍”,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
B.“一夜絮征袍”领起下文,暗含一个“赶”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忙碌和焦急。
C.一个“冷”字,生动传神,既写出“一夜絮征袍”的艰难,又暗示了连夜絮征袍的内因。
D.从全诗看,剪缝完成前女主人公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
(2)“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两句,以环境的“冷”衬托人物的心情。下列诗句不属于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一项是C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李白的这两首《子夜吴歌》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比较阅读,探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本题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阅读这首诗歌可以看出 全诗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因为驿使明早就出发,她只得连夜赶做冬衣,手冻僵了,一夜没睡.时间为什么这么紧呢?然而等棉衣做好了,她又焦急的计算哪一天才能送达,时间又太慢了!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客队选项进行分析;
A.“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错误,根据诗句“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可以看出,如果要说紧迫,应该是“冬天”来得猝不及防,而不是战争紧迫;
B.分析正确;根据诗句“一夜絮征袍”可以看出一位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C.分析正确;根据诗句“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可以看出这位女子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然而她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便便把这女子赶紧制作棉衣的内因表现了出来;
D.分析正确;全诗把这位女子剪缝完成前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诗句所运用的“衬托”手法;所谓衬托,就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根据本诗中的诗句和对“衬托”手法的理解进行分析,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A.﹣﹣那滔滔的江水也在为我伤悲啊;河的泪水打湿了车帷,诗句用滔滔江水衬托女主人公悲伤的情感;
B.以“狗吠”“鸡鸣”衬托田园风光的优美;
C.此两句诗是在描摹琵琶女的琵琶演奏声,没有运用“衬托”得手法;
D.运用佛狸祠下热闹的景象衬托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无心北伐,恢复中原的社会局面;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比较阅读,探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子夜歌》(其三)和《子夜歌》(其四),探讨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子夜歌》(其三)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而《子夜歌》(其四)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可以看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选材相同,都是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准备征衣关爱自己的丈夫;不同点是其三是盼望丈夫早点回来,而其四表现的是对丈夫关爱;
参考答案:
(1)A;
(2)C
(3)
(1)相同点:两诗都是写妻子为远方的丈夫准备征衣,主人公都是关爱征夫的妻子.
(2)不同点:《其三》主要表达的是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团聚的情感,《其四》主要表达的是对丈夫的冷暖的关心之情.
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赏析: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